把鱼变成桌上佳肴前,第一道手续往往是“去除鱼鳞片”,但你知道吗?看来没价值的鱼鳞,却可能变身成要价一万美元的眼角膜替代品。
台湾年5万人须移植 仅4%患者能等到眼角膜
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将近3900万的失明人口,其中因为角膜受伤、病变而失明的人口约有1000万人,救助这些患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还是只能靠人体捐赠眼角膜后,进行移植手术。但,欧美一年的眼角膜移植案例超过10万人次,台湾每年也有近5万人需要眼角膜移植,却只有4%的约两千人能如愿。一百多年来,人类不断地寻找眼角膜替代品,却多失败。目前只有两种人工眼角膜在美国上市,但其不仅要价不菲:在7000到1万美元之间,且因为是非生物材质,一段时间后可能再度遮蔽角膜,患者仍会再度失明。连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都投入相关研究,但最快上市的时间都得等到2018年。
全球医界引颈期待的曙光,却可能出现在台湾。
从2004年就瞄准眼角膜商机而成立的台湾公司──柏登医生宣称,经过8年的研究,可将吴郭鱼或草鱼的鱼鳞,制成眼角膜替代品。2012年他们已经在兔子身上实验成功,2013年将进入人体临床实验,预计2015年、2016年分别取得欧、美上市许可,开始贩售。
10月9日,柏登登录兴柜,虽然2012年仍将亏损,成交均价却维持在40元。柏登副总经理林建成说,过去大家都往与人类相近的物种如猴子,去寻找眼角膜替代品,却从没人想到要用鱼鳞片。林建成硕士论文的指导教授、台大医工所教授林峰辉也表示,鱼鳞片内的无机质排列方式与人类眼角膜极为相似,这是其它人工合成材料所不能及的。林建成解释,人工材料不是过于透明而强度不够,就是强度够却很混浊,使用动物眼角膜则至今没有成功的案例。2004年,在瑞典、美国组织再生医材公司担任业务高层10余年的柏登董事长赖弘基,决定回台创业。找材料3年烧逾1亿 一道红烧鱼启发灵感 他瞄准了开发难度高、对应产品最少的眼角膜市场。
但一开始光是寻找材料这一关就始终无法突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常见的物种都试过了,苦寻3年多,把一亿多元的资本额全烧光了。2006年底,资金烧尽了的一个夜晚,他和林建成两人沮丧的到餐厅吃饭,正愁对无语时,上了一道红烧鱼,林建成灵机一动,“来试试看鱼好吗?”
过去鱼鳞虽然常被拿来做外擦或食用的胶原蛋白美容品,或者磨成粉后用于改善骨质疏松症,但制成眼角膜相关产品,还是第一回。
隔天一到公司,林建成就把鱼的每一个部位着实检视,最后发现,在显微镜下的鱼鳞片,无机质与胶原蛋白排列方式,转个90度竟然跟人类眼角膜极为相似。那之后的半年里,林建成从医材专科变成鱼类专家,清早就到鱼市里找各式鱼种,还曾直飞澎湖苦寻,最后在吴郭鱼与草鱼身上找到最合适的鳞片。(来源:日经BP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