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我会副理事长、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胡丽丽项目组“大尺寸高性能磷酸盐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会员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团队“大型高稳定轻量化C/SiC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分获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会员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领衔团队的“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荣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上海光机所胡丽丽研究员项目团队围绕大尺寸激光钕玻璃批量制造关键技术,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国际上首家独立掌握钕玻璃元件全流程生产技术,自主发明并建成了中国首条大尺寸激光钕玻璃连续批量生产线。批量制造的大尺寸N31激光钕玻璃已经成功应用于我国“神光”系列装置和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董绍明领衔的“大型高稳定轻量化C/SiC整体结构成套制备技术及空间遥感应用”项目团队在“碳化硅基复合材料”光学支撑结构的关键技术和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重大创新和突破。研制成功的碳化硅基复合材料镜筒在高分二号、高景一号卫星上获得应用,相对于轻量化殷钢镜筒,碳化硅基复合材料镜筒实现了减重50%,助力相机结构稳定性提高1倍,成像响应时间缩短1倍的优异效果,力助我国卫星成像分辨率首次达到亚米级。项目成果填补了我国陶瓷基复合材料在空间遥感系统中应用的空白,并在国际上开创了大口径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相机高稳定高精度光学支撑结构研制的新途径。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黄富强团队“面向太阳能利用的高性能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结构设计与性能调控”针对光电材料中存在的多物理量相互制约、难以协调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多物理量协同的“结构功能区”概念、“堆积因子”模型,为高性能光电新材料的设计提供指导原则和筛选规则,由此发现了系列高性能光电材料,发明了高铟利用率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低成本制备新方法,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项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71个项目和9名科技专家,合计280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7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学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