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心血管是人体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 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微血管,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心血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由于心血管狭窄引起的冠心病(图1)已经成为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冠心病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图2)三大类。药物治疗周期长、见效慢、副作用大,患者容易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外科手术会对病人产生永久性的伤害;介入性治疗方法因其创伤小、效果好,成为目前治疗心血管狭窄的新型方法。
图1 阻塞的动脉 图2 介入治疗示意图
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血管造影机、透视机、CT、MR、B超)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冠心病介入治疗不是外科手术而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具体来讲就是把支架安装在球囊导管上,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将球囊导管输送到血管病变处,由压力泵注入液体使球囊扩张,进而撑开支架及病变狭窄处的血管,撤出球囊导管,支架置于病变处,达到扩张狭窄血管、恢复血液流通的目的(图3)。根据支架表面处理情况,支架可分为裸露型(图4)、涂层型和覆膜型;根据材质,支架分为金属支架及可降解的高分子支架。金属支架在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应用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金属支架的不足和弊病,如易致血栓形成,再狭窄率高,造成血管壁损伤等问题。再狭窄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金属支架压迫血管导致支架内局部或广泛的内膜组织增生,包括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膜增生。针对以上不足,一方面患者在介入手术后要口服一些抗凝血的药物;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积极研发一些阻止细胞增生的支架如药物洗脱支架及生物可降解支架。有数据表明:金属裸露型支架表面仅作抛光处理,再狭窄率为15%-30%;涂层型是在金属表面涂以肝素、氧化钛等物质;覆膜型即在金属支架外表覆以可降解或不可降解的聚合物薄膜,这些药物涂层支架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支架术的长期疗效,一般人群再狭窄率3%,糖尿病/复杂病变约为10%,其效果可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相媲美。
图3 血管支架导入示意图 图4 裸露金属支架
金属支架解决了血管弹性回缩,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人们对其永久性存在体内仍心存疑虑,在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同相应血管形态及运动相匹配度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生物可降解支架完成支撑血管恢复血流的使命后,在再狭窄发生之前完全降解,这样既解决了狭窄问题,又可以有效避免再狭窄的发生。可降解支架又分为可降解高分子支架(如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乙醇酸等)及可降解金属(如铁、镁合金)支架。有研究表明:从铁支架上降解的铁离子通过影响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有利于在体内对抗再狭窄。
装了支架后再用抗凝血药物,这给患者带来了压力和麻烦,不过可喜的是: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开始研制一种大概有几毫米到几厘米长的微芯片,这种微芯片包含有药物,它可以被植入我们的皮下,在规定的时间定量释放药物。微芯片含有很多小格,每个格子里有你一天需要的药量,它会定时定量释放一个剂量,这样用药既准时又精确,患者不用每天记着吃药或打针,大大减少了用药患者的压力和痛苦。目前的微芯片一次只能载一个月的用药量,研究者们计划2014年左右可以生产出一次可以载一年用药量的产品。